小说追书网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八十四章 汉亡于何处,势猛如破竹上

第八十四章 汉亡于何处,势猛如破竹上(1 / 1)

赵旻再次举杯敬酒,仿佛曹操此刻正端坐于其人对面。

“曹公雄才大略,胜于袁本初,奈何造化弄人,公壮志未酬。今旻秉公遗志,誓要终结乱世,还天下以太平,还黎庶以清明。请公满饮!”

言罢,其人小心翼翼将冢前美酒泼洒于地,复又倒上一杯,自己方才仰首一饮而尽。

“公制豪族、扶黎庶、平定中原、重振朝廷。短短五年间,中原无兵戈,百姓各归所。公何其壮哉!”

赵旻将曹操生前功绩娓娓道来,一旁的曹彰、曹植二人默默听着,眼泪奔涌不止。

赵旻喃喃自语间,一壶中山冬酿便喝得涓滴不剩。

“今日与公畅饮,旻心甚快!曹公英灵且息,待旻来日荡平天下,再与公一醉方休!”

赵旻再次三叩首后,长身而起,扶着俩流泪兀自不休的爱徒,向冢旁草庐行去。

塔读@

草庐内,曹氏两兄弟及夏侯惇三人五只眼,已默默旁观赵旻良久。

赵旻将俩爱徒放到炭炉旁,让他们烤火驱寒,自己则坐到门口,为他们挡住寒风。

其人抱拳正色道:“元让将军,旻此番出征九江,乃奉天子之令讨伐不臣。若妙才将军执迷不悟,尚请元让将军恕旻不敬之罪。”

夏侯惇抱拳叹道:“卫将军请便,如有可能,请勿伤妙才性命。刘元颖乃孟德兄亲眷,其人既相求,某等不可不相助也。”

夏侯渊是夏侯惇族弟。值此乱世,刀剑无眼,谁又敢说,夏侯渊一定能保住性命?

何况赵旻与曹操之间,并无深仇大恨,二者只是立场不同被迫为敌而已。

赵旻遣大军护送曹氏、夏侯氏千余口人安然返乡,这份人情,两家人铭记于心。

曹洪抱拳道:“卫将军,江东孙氏野心勃勃,恐非善类,卫将军与孙氏结盟,须当心将来反受其害也。”

曹洪此言绝非挑拨离间,而是事实。

他们三人见赵旻方才满脸哀戚,眼中泪光闪烁,便已知赵旻确是诚心向曹操谢罪、拜祭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曹操虽是赴义自尽,但究其根本,赵旻无论如何也难逃干系。

因为将曹**到穷途末路之人,正是赵旻。

当然,赵旻也是出于自保,他若不如此做,袁绍很有可能会输。

这是乱世之错,非赵旻一人之错。

赵旻和孙策…将来亦然。

有感于此,曹洪才忍不住口出忠言。

赵旻起身深深一揖。

“子廉将军忠言,旻铭记于心。”

见俩爱徒火烤得差不多,赵旻站起身,向曹氏、夏侯氏三人深深一揖。

“旻尚需赶路,诸位珍重,后会有期!”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三人起身抱拳还礼。

“卫将军珍重!阿彰阿植二人,有劳卫将军照拂,请!”

“请!”

曹植突然开口:“先生尚未解植之惑!”

赵旻拍了下脑门,他确实忘了。

见夏侯惇三人诧异,赵旻抱拳道:“前者,阿彰阿植二人问我,豪族吞并土地之事,我曾答应其二人,拜祭曹公时为二人解惑。”

三人来了兴致。

“某等亦愿闻其详!卫将军请坐!”

赵旻无奈,只好坐下开课。

“此事,尚需自光武帝立国之时说起。彼时,光武帝欲丈量田亩…”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土地兼并之事,确实是刘秀的锅。

刘秀称帝建东汉后,便下令全国丈量土地。然则…此事根本执行不下去。

因为东汉立国靠的是豪族,而众所周知,豪族,也就是大地主们垄断了生产资料。

在他们看来,刘秀此举,无异于过河拆桥。

最终,丈量土地之事被迫虎头蛇尾。

从此,大部分缺乏受教育机会的底层群众,因为生存艰难,被迫沦为权势者的奴客。

在马太效应(也叫二八法则)的作用下,富者田连阡陌,贫者无立锥之地。

最终大量的失地农民与破产手工业者,便顺理成章地沦为富室强宗的附庸。

“丁税”制度,也为奴客的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。

丁税即人头税,即无论个人财富多寡,都必须按人头缴纳赋税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在丁税之外,百姓还要承担沉重的徭役;

而富户不仅有着多样的避役手段,甚至可以通过个人权势,庇荫田庄内的奴客,使之不服徭役。

因此,自耕农们略一盘算,便知种地不如做奴客。

于是他们主动卖地,托庇于地方豪强。

如此一来,权势不如大地主的小地主们,也要被迫分摊大地主们的各种税,这些小地主们,渐渐破产,也沦为大地主们的附庸。

这样的直接后果,便是各地豪强瞒报人口、田亩,导致东汉朝廷税收越来越少。

而朝廷税收少,便不得不加重税率…

显而易见,这是一个矛盾越积越深的死循环。

如此矛盾,在积累一百余年后,终于在汉灵帝之时全面爆发。

反正老子已活不下去,索性反特么的!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于是有了黄巾起义、区星之乱、泰山之乱…等等大大小小起义。

然而,因朝廷财政危机,无钱征召军队,这便有了地方豪强以部曲平叛乱之举,乱世便因此开启。

不言而喻,豪强的部曲,正是原本是自耕农、甚至小地主的奴客。

所以,究其根本,东汉之亡,亡于那扯犊子的税制。

赵旻的论述,来源于唐长孺唐老,在这时代的土著看来,此论述可谓一针见血。

是以,非止俩孩子,便连三个猛将,都有豁然开朗之感。

赵旻长叹一声,长身而起,向曹操大冢方向深深一揖。

“曹公已认清此点,并已着手改革,然则…惜哉!痛哉!”

曹操虽残暴猜忌,但不可否认,其人对此乱世,可谓竭心尽力,其人之功绩不容磨灭!

曹操绝对无愧于“英雄”二字。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三猛将神色黯然,俩孩子干脆再次嚎啕大哭起来。

赵旻叹了口气,揉了揉俩孩子小脑袋,柔声道。

“阿彰,阿植,你二人须秉承曹公遗志,奋力终结此乱世,不可做此儿女态。”

夏侯惇等三人也劝勉道:“阿彰,阿植,令尊并未远离,令尊对你二人寄予厚望,你二人万不可辜负令尊期望。”

赵旻一手一个,拽起二子。

“阿彰阿植勿要再哭,你二人尚未束发,未来人生路途漫长,不可于此地驻足!随我来!”

与三人道别后,赵旻牵着俩仍哭唧唧的爱徒小手,向曹家大院行去。

一大两小的三人背影,渐行渐远。

曹洪长叹一声。

“元让兄,子和,某以为,应速向妙才修书一封。”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夏侯惇独眼眯了起来,默默注视着远方,一言不发。

曹纯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曹操大冢,低声道:“二位兄长,纯竟认为,大兄之败理所应当。”

夏侯惇和曹洪同时看向曹纯,张口欲言,片刻后,却均发出一声长叹。

曹洪取出笔墨和简册,伏案疾书起来。

曹家大院内。

卞夫人正与曹仁秘议。

曹仁蹙眉道:“嫂嫂,此事恐于理、于礼皆不合也。况且卫将军决不会应允。”

卞夫人此刻冷静下来,叹道:“子孝言之有理,妾一时冲动。”

曹仁松了口气:“嫂嫂,卫将军喜爱阿彰阿植二人,此便足矣,某等万不可节外生枝。”

卞夫人颔首:“此事就此作罢,子孝万不可再提。妾这便为刘元颖修书一封,子孝当恳请卫将军留其人性命。”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曹仁抱拳:“嫂嫂放心。”

卞夫人俏脸上现出戚容。

“子孝,妾实未料到,曹氏竟会落入而今窘境。”

曹仁苦笑:“嫂嫂,而今至少比十年前强百倍。”

十年前…往事不堪回首…

卞夫人俏脸上神色极复杂。

显然,她也回忆起十年前那惨淡无比的人生。

【作者题外话】:土地兼并之事,正文中已做论述,所以,这一章咱们大略聊一聊曹操的出身情况。

在此之前,云某先引用陈寿先生之赞语作为开篇。

云某当然不是袁绍粉,更非曹孙刘粉,云某是咱们华夏神州铁杆粉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所以,云某或许会有诸多冒犯西方大老爷之处,西方大老爷的粉丝们勿怪。

先借陈寿先生之言夸夸曹老板。

太祖运筹演谋,鞭挞宇内,揽申商之法术,该韩白之奇策,抑可谓非常之人、超世之杰矣。

申指《申子》作者、战国时韩国名相申不害,商是商君卫鞅,韩是韩信,白是白起。

简而言之,曹魏太祖武皇帝,也就是曹老板文韬武略,是个六边形战士。

此言非虚。

虽然陈寿先生说的这四人,几乎没有一个得善终。

再次强调:

三国是动荡乱世,征战不休,人丁锐减。按曹操所言,是“白骨露于野、千里无鸡鸣”。但随着历史发展、三国却逐渐成为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时代。

三国的传奇色彩、主要在于给予了普通人“阶层跃迁”的希望。

塔读@

如曹操赘阉遗丑、刘备织席贩履、孙坚孤微发迹,却最终创肇基业,割据一方。

至于“草莽武人、落魄地主”出身、而大放异彩的大小军阀以及将相文武,更是不可胜数。

其中诸如关羽、诸葛亮等人还在后世被“神格化”。

高门与寒门、士族与庶族、大姓与单家之间的对立,并非单纯以“财富”或“血统”为划分依据,而是以“现实的门第族望”,尤其以“是否有传家经学”为依据。

换言之,汉末的“贵贱”,是一种“财富兼文化”层面的区别。

因此“家财亿万、父居太尉”的曹操,由于阉党身份,依然被划入庶族地主的行列。

汉室远支刘备,由于已经落魄到织席贩履的地步,一般也被视作寒族。

至于瓜农出身的富春孙氏,更是无须多论,陈寿一句“孤微发迹”便很好解释了其门第高低。

在此要特别强调一点,在两汉魏晋的语境下,所谓的“寒门”、“庶族”、“单家”等词汇,并非指代穷困潦倒的贫民,而是指代“中下层地主阶级”,与后世的贫贱之家、有根本区别。

沛国谯县曹氏是汉末的新兴豪族,因发迹未久,带有浓郁的市井色彩。

塔读@

其家颇遭士族轻慢。

曹魏奠基于曹操,建始于曹丕。

其发迹滥觞,始自“入宫为宦”的曹腾。

曹嵩(曹腾子)通过贿赂赃款、累官至太尉。

其人看似煊赫一时;实际桓灵时代朝政日非,卖官已成习俗。

“公千万、卿五百万”是明码标价的规矩,甚至灵帝还曾闹出过“贱买贵卖”的闹剧(崔烈故事)。

灵帝时牓门卖官,于是太尉段熲、司徒崔烈、太尉樊陵、司空张温之徒,皆入钱,上千万,下五百万,以买三公。--《傅子》

从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《为袁绍檄豫州》中即可清楚看到,在河北门阀集团的眼中,曹氏祖孙三代,都是“赘阉遗丑、乞丐携养”。

呵呵,别说寒族,连贱民都称不上。

其家纵使家财亿万,又有何用哉?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祖父(曹)腾……饕餮放横,伤化虐民。父(曹)嵩,乞丐携养,因赃假位……操赘阉遗丑,本无令德。--《为袁绍檄豫州》

从曹嵩、曹操的出身来看,本就是宦官的养子养孙,怎可能会有什么教养?

曹腾都沦落到“阉割为奴”的田地了,其家庭落魄潦倒,是显而易见的。

注意:作为西汉名相曹参后代,谯县曹氏不算小族,但曹腾支房显然不是强宗。

虽然《后汉书》记载曹腾为官谨慎小心、不犯过错。但也就止步于此。

指望阉人曹腾具备“儒学修养”,无异痴人说梦。

(曹)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,奉事四帝,未尝有过。--《后汉书宦者列传》

曹嵩在养父的庇护下,也“不出意外”地成长为一个昏聩的赃官。

其履职显要,政绩却一无可取,最终竟死于贪财。

其人避难琅琊时,辎重百余车,被陶谦盯上,全军覆没。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指望曹嵩这样的人,具备名士素养,也断无可能。

曹操年轻时亦满身的无赖习气,“装病构陷叔父”,便是典型例证。

其叔父数言之于(曹)嵩。太祖患之,后逢叔父于路,乃阳败面喎口。--《曹瞒传》

至于其个人爱好,无外乎斗鸡走狗,飞鹰逐兔;与刘备的“喜狗马、音乐、美衣服”毫无二致。

太祖少好飞鹰走狗,游荡无度。--《曹瞒传》

先主不甚乐读书,喜狗马、音乐、美衣服。--《蜀书二先主传》

曹操成年后虽然“略通经传”,但研读的重心,大抵不在经学,而在“史学”与“诸子学”。尤其是诸子中的兵家与法家。

他甚至亲笔为《孙子兵法》做注,还撰写《孟德新书》。与“世传家学”的儒教子弟,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特点。属于非常典型的寒门特征。

(太祖)自作兵书十余万言,诸将征伐,皆以《新书》从事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《续孙子兵法》二卷,《兵书略要》九卷,均魏武帝撰。--《隋志经籍志》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曹魏三祖,即魏武、文帝、明帝祖孙三代,是非常典型的“法家政治”。

其呈现出明显的“王霸杂揉”特点。

特别要强调,诸子中的法家,与今日的“法制精神”完全无关,其讲究“法治”。

此“治”不同于彼“制”,“法治”讲究的是御下之道、集权之术。

寒门重用法家,是必然现象。

这在吴蜀两国同理。

刘备、诸葛亮也是法家的狂热追捧者;

孙策、孙权亦然。

关于君主“儒、法”的选择倾向,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。

法家主张集权,搞君主专制。这当然会损害士大夫的利益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儒家讲究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”,因此会分割君主的权力。

而这,恰恰便是曹操与袁绍的不同之处!

以“士族代表”类型的军阀为例。

如袁绍、刘璋等人,虽然强盛一时,但派系四分五裂,勾心斗角;

大族横征暴敛、君主亦无力制约。

换言之,并不是袁绍、刘璋选择了“共治天下”,而是大族选择了袁绍、刘璋做“世家的代表”。

此时,军阀不过是门阀的傀儡。

曹操、刘备等寒门出身的次等军阀,早期并无士族助力,而靠武力为依托,逐步发展。

因此发迹之后,其人可以较少受到大族的掣肘。

一言蔽之,袁绍刘璋的“行王道”看似是人心所向、时势所趋,实际是作茧自缚。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而曹操、刘备“行霸道”虽然初期举步维艰,但之后受到的阻挠亦少。

虽然袁绍与曹操类似、亦喜游侠之事,但汝南袁氏有传家经学(《孟氏易》),且袁绍本人比较重视个人声望(见许邵故事),能够“矫情自饰”。

所以其人与曹操这种“游猎无度、飞鹰走马”的暴发户子弟,有明显区别。

何况袁基作为汝南袁氏嗣子,其人学问、德行确实值得当时称道。

同郡袁绍,公族豪侠,去濮阳令归,车徒甚盛。将入郡界,乃谢遣宾客,曰:“吾舆与服(盛装的衣物马具)岂可使许子将(许邵)见?”--《后汉书袁绍传》

注意:许邵是“清谈臧否、褒贬人物”的名士。

袁绍不希望自己的奢华给许邵留下坏印象,影响个人声誉。

综上,寒门与士族最根本的不同,便是对传统不甚重视、于礼法也甚为轻薄。

士族奉行儒家的“经明行修”,对寒族基本不管用。

总之: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文帝、明帝沿袭魏武之道,王霸兼杂,鞭挞宇内,始终没有彻底儒化。

其婚姻贵贱、个人爱好、素质修养与执政方式,无一不是寒门特点的体现。

反而是儒化后的三少帝,权柄下移、威权日去,终被奸臣篡国。这就是讽刺至极的故事了。

霸道令其生,王道令其死。时也命也!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崛起之我的阿根廷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