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追书网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二十一章 中原诸业盛,卫府复出征11

第二十一章 中原诸业盛,卫府复出征11(1 / 1)

清晨。

卫府后院卧房中,赵旻准时醒来。

苟哥极其细心地将怀中佳人如瀑的乌发归拢…昨夜二人忘我地欢好之时,佳人束发的发带早已不知被甩到了何处。

苟哥贪婪地欣赏着佳人在酣睡中嘴角犹自挂着的甜美笑意,只觉无限满足。

苟哥突然觉得,只要佳人每日都能露出这般甜美的微笑,哪怕小乔将卫府搬空也无妨。

大乔的命实在是太苦了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其实,若非苟哥,这些可怜女子的命运都将极苦。

历史上张凝嫁给曹操庶子曹宇后,一定难得善终;

杨樱月跟随曹操的政敌杨彪,想必也不会太愉快;

香妹子更不必多言;

就连伏寿,这可怜的女子跟随刘协不但吃尽苦头,而且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子女被曹操的爪牙走狗们虐杀后,这可怜女子竟被活生生勒死…

大乔在孤寂、无助和思念中,默默消殁凋零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赵旻已经成功解救了这些可怜女子。

但仍有无数可怜女子,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
正当苟哥为历史上史书有载的可怜女子默默唏嘘之时,大乔缓缓睁开美眸、嫣然一笑。

苟哥登时便将自己脑子里的那些可怜女子,抛到了九霄云外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思及昨夜自己在爱郎那羞人的手段下变得无比放纵的情景…

大乔羞红着脸、将螓首埋进爱郎怀中。

于是乎,夫妇二人着实亲热、恩爱一番后,方才互相为彼此穿衣。

简单梳洗一番后,二人联袂匆匆走出后院…

少妇相比少女,那无可比拟的优势此时便体现出来:

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都极强。

咳咳…

云某简而言之。

一上午时间,便在赵家里卫府上下收拾行装、言笑晏晏中匆匆渡过。

午宴后,忙碌了整整一日一夜的赵虎终于再次出现。

塔读@

随在赵虎身后而来的,还有一支一望无际的长长车队。

毋庸置疑,这些是赵旻为慈哥、瑜哥准备的兵器、甲胄和辎重,以及大乔为瑜哥准备的绢帛。

慈哥、瑜哥的心情可想而知。

二人向赵旻深深一揖。

“从文,大恩不言谢,来日某二人必有厚报!”

如是般,苟哥虽未成功挖来任何一名三国顶级人才,却为后面的“挖呀挖呀挖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当日下午,苟哥与慈哥、瑜哥二人在东城门依依惜别之后,很快便与赵大娘、赵云等人会合,一行人匆匆向白马城进发。

至于小乔…后文再说。

而今卫府一众高人皆在许都等待宫中大典,所以赵旻可以放心大胆地离开许都…

可怜的苟哥被伏寿软禁了三个月之久,他也正好趁机出城好好走一走…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苟哥甚至已经预见到,在自己来年远征西域前,等待自己的,又将是伏寿对自己的强大控制…

但思及佳人对自己的温柔体贴,再念及佳人在历史上的悲惨命运,苟哥也只好乖乖被佳人控制…

反正最多也就一个月。

众人很快便提起了速度。

赵大娘与蔡琰这个弟妹,杨樱月、大乔两名儿媳,亲孙子赵贤及曹彰曹植孙绍这三个“孙子”同乘一车。

赵云、孙尚香一左一右,各骑着汗血宝马护卫赵大娘,而苟哥…

其人依旧骑着一匹外表毫不起眼的大宛良驹,跟在赵云身后疾驰。

诸君或许会问,苟哥为何不换汗血宝马骑乘?

答案很简单。

赵旻这个苟哥担心太拉风!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苟到习惯成自然的苟哥,当然不希望自己在临阵对战时,成为敌方的首要目标。

缩在军阵中暗戳戳地发号施令,才符合苟哥的作风。

一曲五百余名卫府精锐重骑,则在赵贲率领之下,跟在赵旻身后。

东郡太守羊衜、汝南太守卫旌,以及仍在汝南坐镇的南中郎将李典当然也在随车队列之中。

好吧,这三人已有许久未登场。

袁绍此番赴汝南故里祭祖,赵旻不好陪同,但也决不能无人监视袁绍。

天知道袁绍会不会趁机策反汝南同乡,从而让赵旻后院起火。

卫旌坐镇汝南郡已一年有余,李典则有近两万部曲,有他们二人在,赵旻便不怕袁绍玩阴谋诡计。

这倒不怪苟哥心理阴暗,委实是袁绍突然玩这么一出,让赵旻想不通其人的动机何在。

袁绍只是单纯想回乡祭祖?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呵呵!

用脚趾头想想,都知道不可能!

所以,赵旻只能暂时怀疑,袁绍是想借此机会、暗戳戳地搞事情。

至于袁绍想和谁暗中会面搞事情…

答案不外乎刘表或者刘备。

总之,赵旻已经提前做好了防备,并且决定试探一下袁绍。

为以防万一,赵旻此番还带来了荀攸和贾诩二人,以便及时观察、分析袁绍此行的真正目的。

如是般,这支一人双马的精锐重骑,拱卫着赵大娘那辆简约而不简单的马车,向白马城疾驰而去。

东郡白马城位于后世安阳滑县,距许都五百里。

汉末的黄河,河道在后世河道北方一百九十里处,刚好位于白马城的城北。

塔读@

而且汉末的黄河没有占据兖水的河道(五代时黄河决堤,改道兖水,此后开封方才毗邻黄河)。

由此可见,自金堤修成后,黄河八百年未决口。其中,汉明帝时主持修建黄河金堤的王景功不可没。

言归正传。

尽管没有渊哥率军赶路,但以苟哥二百五…十里的日行军速度,到第三日午时,一行人还是顺利抵达了坐落于大河南岸的白马城。

袁绍的大本营邺城,与白马城之间,仅仅隔着一座黎阳城和一条大河,距离不到三百里。

是以,当赵旻一行人赶到白马城下时,袁绍及其人麾下也刚抵达此地不久。

赵云、赵旻叔侄二人拍马上前,在距袁绍二十步远之处滚鞍下马、躬身行礼。

赵云虽因近两年之事,对袁绍颇感厌恶,但识大体的赵云,表面上仍对袁绍毕恭毕敬。

苟哥更是毫无心理负担,对袁绍的态度一如其人在袁绍麾下之时。

原本板着一张脸的袁绍见二人对自己的态度恭谨而谦卑,神色登时缓和不少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袁绍微微躬身还礼。

“子龙、从文,不必多礼!从文,高干之事,乃老夫失察,今高干既已畏罪自尽,老夫还望你勿要再追究下去,此事就此作罢如何?”

赵旻直起身正色抱拳。

“袁公,如此甚善!小子不知此事与袁公无关,是以对袁公多有得罪,还望袁公大人有大量,对小子不敬之举多多海涵。”

言罢,赵旻便大步向袁绍走去。

然后…

赵旻便吓了一大跳。

赵旻虽仅有一年多未见袁绍,此番再见袁绍,却赫然发觉,袁绍似乎比去年官渡之战时苍老了许多。

其人虽依旧精神奕奕、腰板挺直,但无论是脸上的皱纹、头上的华发,还是花白的须髯,似乎都在说明:

袁绍老矣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其实真正算起来,袁绍出生于汉质帝刘缵的本初元年,亦即西历146年,如今其人已五十六岁,仅比杨彪杨老头儿幼六岁而已。

而杨老头儿去岁时便已须发皆白。

所以说,中平六年(西历189)汉灵帝驾崩、十常侍作乱、董卓专权之时,袁绍已经44岁。

而且,袁绍与杨老头儿一样,也算历仕桓、灵、刘协三朝。

汉桓帝刘志时,袁绍便已举孝廉出任议郎(光禄勋属下郎官之一),后还曾为太傅陈蕃摇旗呐喊。

一念及此,赵旻暗暗叹息。

谁又能想到,当年的大汉忠臣、士族良心袁绍,居然会蜕变为如今只想让子孙世袭州牧、割据一方的大军阀?

然后赵旻想到了“欲为一郡守”的曹操…

袁绍打断了赵旻的跳跃性思维…

【作者题外话】:大乔本为孙策之妾,而且因大乔出身于袁术麾下大将之家,故大乔这辈子都不可能被扶正为孙策的正妻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综上,在秦汉时期,一个妾室,被来回赠予、转让本就极为常见,赵旻能忍这么长时间不下手,已殊为难得。

归根结底,赵旻潜意识中的价值观,还是与这个万恶的时代不同。

蔡琰同样是个苦命的女子;本书中的王异亦然。

乱世红颜多薄命,悲哉!

然则…巾帼亦有大丈夫之豪情,壮哉!

早在天杀的汉桓帝快挂掉之时,袁绍便已为陈蕃、窦武二人策划诛除中常侍而摇旗呐喊,那是西历167年之事!

袁绍变了,曹操其实也在变。

建安十五年时,曹操这个超级大笔袋,也就是超级装笔犯写的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,便已证明了曹操心态的变化过程。

呵呵,赤壁之战前,膨胀无比的曹老板一定写不出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这个大笔!

而且,即便如此,曹老板还依然用晋文、齐桓自比,哈哈哈,所以短短三年后,曹老板便成了魏国公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诸君以为,这算不算装笔犯曹老板自己打自己脸?

笑死个人!

对,没有曹操,是不知道有几人称王称帝,但有了曹操,呵呵,哈哈哈哈。

笑死个人!

身怀利刃,杀心自起。

曾经满满正能量、豪情万丈的屠龙少年,最终还是成为了邪恶的巨龙!

接着上一章,继续为您说。

战乱必然导致粮食短缺——因为壮丁被抽调到前线打仗,会减少后方的务农人手。

像关东地区那种“人数多、时间长、频率高”的打法,对生产力的破坏是无与伦比的。

这便导致了兴平年间(194-195),关东与关中同步发生了大饥荒,人相残食,史不绝书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(1)兖州食人脯

兖州地区由于在兴平元年(194)遭遇吕布入侵,最先爆发了饥馑。曹操当时正在徐州和陶谦作战,听闻老巢丢失,惶遽失措。

(曹操)躬破于徐方,地(指兖州)夺于吕布,彷徨东裔,蹈据无所。--《为袁绍檄豫州》

是年“谷一斛五十万钱”,又遭蝗灾,曹军遂断粮。

为了能和吕布相持,曹操无所不用其极,甚至想到了“制作人肉干粮”的办法。

彼时的执行人是程昱。程昱返回老家东阿县,在此狂屠父老乡亲,制作了整车整车的“人脯”,送至前线。

初,太祖乏食,(程)昱略其本县,供三日粮,颇杂以人脯。--《魏晋世语》

按照曹军“万余”的规模来看,程昱的人脯能够“供三日之粮”,杀掠的百姓,不可胜计。

(程昱曰)今兖州虽残,尚有三城。能战之士,不下万人。--《魏书程昱传》

吕布的情况好不了太多,虽然没有明确的食人记载,但《武帝纪》说他“粮食亦尽,各引去”。可见吕布也撑不下去了,再打下去,自己也得吃人。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蝗虫起,百姓大饿,(吕)布粮食亦尽,各引去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至于兖州百姓,被直接记载为“人相食”。曹操因为遭遇财政困难,又被迫裁汰兵员。

是岁,谷一斛五十馀万钱,人相食。(曹操)乃罢吏兵新募者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彼时的兖州,连军队都吃不上饭,百姓自相残食,也就势所必至。

(2)河内人相食

河内在司隶校尉部东侧,与河东、河南并称“三河”。

三河与三辅,就隔着一道函谷关,因此即使在“关中封闭”的情况下,也不免受到饥荒影响。

河内温县,是司马懿老家。初平初年,司马家族为避董卓之祸,逃到冀州魏郡黎阳县;结果兴平元年(194)因为河北地区战乱频发,司马家族又重新逃回河内。

按《司马朗传》记载,彼时“曹操吕布相持濮阳”,河内百姓则“大饥,人相食”。

太祖与吕布相持于(东郡)濮阳,(司马)朗乃将家,还温(县)。时岁大饥,人相食。--《魏书司马朗传》

塔读@

可见兖州、冀州如此,河内亦不能免。

(3)东郡臧洪食人

东郡属兖州,处在战乱漩涡之中。但东郡的食人行为,与吕布、曹操无关。

兴平二年(195)吕布战败,东奔徐州。曹操围剿吕布盟友张邈兄弟,最终夷灭张邈、张超三族。

由于张超是东郡太守臧洪的故主,臧洪在向袁绍“求兵不获”之后,转而起兵反叛,与袁绍开战。

东郡之战持续一年(195-196)。战争后期,臧洪断粮,杀死爱妾,分食人肉,“将士咸流涕,无能仰视者”。

(臧洪)作薄粥,众分歠之,杀其爱妾以食(饲)将士。将士咸流涕,无能仰视者。--《魏书臧洪传》

臧洪在开战前,曾给袁绍幕僚陈琳写信,称自己“散三年之畜,以为一年之资”。结果不足一年,就沦落到吃人肉的地步。

仆(指臧洪自己)据金城(指东郡)之固,驱士民之力,散三年之畜,以为一年之资。--《魏书臧洪传》

考虑到东郡之战始于兴平二年(195),那么臧洪“囤聚积蓄”的三年,其实都是荒年。在全国闹灾的情况下,臧洪也不可能真有多少积蓄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(4)江淮人相食

袁术在淮南地区的统治(193-199)腐败透顶。兴平二年(195)“天子播越,败于曹阳”,袁术便有了篡汉之心。

彼时袁术荒淫奢靡,“后宫数百,服绮縠,馀粱肉”,乃至“两妇预争为皇后”。

(袁术)荒侈滋甚,后宫数百,皆服绮縠,馀粱肉。--《魏书袁术传》

(袁术)衣被,皆为天子之制,两妇预争为皇后。--《让县自明书》

更可怕的是,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建安初年,直到袁术死去。

按《魏书》与《太平御览》的记载,袁术的军队,长期以河蚌、田螺、蝗虫为食;困窘到难以置信。

袁绍之在河北,军人仰食桑椹。袁术在江淮,取给蒲蠃(河蚌)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袁术在寿春,百姓饥寒,以桑椹、蝗虫为干饭。--《太平御览》引《吴志》

淮南百姓,更是陷入绝境。《魏书袁术传》称“江淮间空尽,人民相食”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士卒冻馁,江淮间空尽,人民相食。--《魏书袁术传》

除了上述案例,建安元年(196)还曾发生刘备军队在广陵海西食人的记载。

(刘)备军在广陵,饥饿困败,吏士大小自相啖食,穷饿侵逼。--《英雄记》

如果注意到时间线索,此事可以视作兴平年间(194-195)大饥荒的后续震荡。

古代中国,辖区广大,人口众多,可耕地面积却极为有限,对灾害的抵抗力非常糟糕。

在农业文明中,水旱蝗螟,是粮食减产的重要诱因;频繁的徭役与战争,破坏力又远超自然灾害。

兴平年间(194-195)席卷全国的大饥荒,虽然时间上极为同步,但诱因各不相同。

关中地区主要是因为兴平元年(194)四月至七月“不雨”,导致错过农时,引发粮食危机。

关东地区主要是因为初平年间(190-193)军阀混战,导致务农人口锐减,田亩荒废,最终引爆危机。

当然,也必须承认,无论是“天灾”还是“兵灾”,在关中与关东都是存在的,只是权重有所差异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建安元年(196)之后,虽然战乱如旧,但“食人事件”便很少见诸记载了。因为尝到苦头的军阀们,已经开始重视后勤保障。

袁绍、公孙瓒、曹操等军阀,均在兴平末至建安初实行军屯。

兴平二年(195)公孙瓒被鞠义打败后,退守易京,“开置屯田,稍得自支”。

(公孙)瓒遂保易京,开置屯田,稍得自支。--《后汉书公孙瓒传》

官渡之战时(199-200)袁绍充裕的粮草物资,证明了他稳固的后勤链条。

至于曹操,也在建安元年(196)开始屯田。仅许县一地,便“得谷百万斛”,从此告别了恐怖的“人脯”。

是岁(建安元年),(曹操)乃募民屯田许下,得谷百万斛。于是州郡例置田官,所在积谷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谚语云“君以民为天,民以食为天”,可见其底层逻辑,其实是“君以食为天”。换言之,没有充裕的物质保障,统治便不可能维持得下去。

比如建安元年(196)刘备吏兵“自相啖食”时,是靠糜竺破家舍业,才“赖此复振”。可见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。

先主转军广陵海西,(糜)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,奴客二千,金银货币以助军资;于时困匮,赖此复振。--《蜀书糜竺传》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民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,是《礼记》中的“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”,是《管子》中的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,也是孔孟理想中的“老有所终,幼有所养”。

观今宜鉴古,无故不成今。

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。

古今四海,概莫能外!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崛起之我的阿根廷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